实体经济:不仅仅是表面危机

实体经济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密切相关,它通常主导着人们对宏观经济风险的认知。这是很自然的:对于高管来说,能够预测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或初步复苏尤为重要。

然而,正如新冠疫情所显示的,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周期仍然极其困难。为什么预测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更为棘手?这主要是因为周期性预测模型通常以失业率为基础。2008年危机后,失业率升至10%,并花费多年才逐步下降。因此,当2020年失业率飙升至接近15%时,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复苏将更加缓慢。这种主流模型思维错误地将冲击的强度与其后果直接关联,助长了"大萧条"的说法。

然而,更为全面的分析方法早就表明,冲击的强度与其长期影响之间并无必然联系。经济的长期创伤——导致复苏乏力的原因——需要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实质性损害。要留下像2008年那样的深度创伤,危机必须削弱资产负债表、减缓投资和资本存量增长、破坏劳动力市场,并最终损害生产力增长。

我们可以通过区分两个概念来理解危机的长期影响:一是恢复到危机前的产出趋势,二是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率。全球金融危机后,美国最终实现了与危机前相似的增长率。但产出总量从未恢复到危机前的趋势线。投资不足和技能流失过多给经济的供给侧留下了持久的创伤,降低了经济的未来潜力。

然而,尽管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强度更大,但经济却成功地恢复了产出趋势和增长率。(这一点可以从"更好的复苏"图表中看出。)

这种对比突出了不同类型经济危机的复杂性,以及传统预测模型的局限性。它提醒我们,在分析经济复苏时,需要考虑更多因素,而不仅仅是危机的表面强度。

返回博客